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术语外译的译者实践规范”圆满举行-凯发娱乐平台

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术语外译的译者实践规范”圆满举行-凯发娱乐平台

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术语外译的译者实践规范”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1-07-27      浏览次数:

2021721日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合作导师魏向清教授为外文学院师生举办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术语外译的译者实践规范”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外文学院英语系主任杨士焯教授主持。魏教授从术语学、翻译学以及跨文化知识传播的多重视角对文化术语翻译的译者实践规范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强调了文化术语翻译实践规范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翻译规范策略指导。



讲座伊始,魏教授对本场讲座的关键词进行解析。魏教授指出,“术语翻译”并不单是翻译术语的行为,而是涉及了术语的跨语转换、概念移植和文化传播等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文化身份的前提和基础,有着民族性、历史性、人文性等重要属性。

魏教授提及,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对外传播于来华传教士翻译中国典籍的实践过程中就拉开了序幕,然而,此种“他塑”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跨语传播存在诸多局限性,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翻译,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译甚至是曲解,给“中国知识”的接受与认同带来了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一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问题,中国话语的自主对外传播非常必要,而中国传统文化术语对外翻译的“标准化”问题则是重中之重。

由于术语是在规范知识空间、专业知识空间、大众知识空间等不同层次知识空间流通的,使得术语标准化难度较大。魏教授以医学术语alzheimerecmo在上述三个知识空间的不同汉译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术语译名使用的交际情境具有认知层次性,强调了术语翻译实践规范化的艰巨性,需要在译名规范化工作中予以重视。

基于此,魏教授提出了关于术语翻译规范观的新的思考——有别于传统的静态规范观强调形式统一、注重结果,创新规范观基于“术语翻译是知识的传播”这一本质,关注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规范观。魏教授进而提出未来术语翻译应由自上而下转变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范式,译者作为译名的产出者,需要关注到规范观的更新以及翻译范式的转变。

接下来,魏教授结合“端午节”“气”“阴阳”等术语的翻译案例分析了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术语“走出去”的保真性问题、合理性问题、有效性问题。魏教授认为中国非遗文化术语所承载的知识内容与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历史特殊性,其语符形式表征方面往往体现出复杂多样性。非遗文化术语使用的交际规范性相对较弱。这些特点在非遗术语对外译介的跨文化转播过程中则面临更多的实践问题。在此基础上,魏教授指出,面向跨文化知识传播的、译者为中心的非遗文化术语翻译规范化贯穿非遗文化术语翻译活动全过程,包括译前的原术语选择规范、译中的术语翻译操作规范和译后的译名评价规范等。



魏教授总结道,各国特有的文化术语表征国别文化相关的核心概念,承载着各国民族文化的知识内容和思想精髓,其有效译介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译介的过程中,核心文化术语的翻译既是关键,也是难点。如何有效开展文化术语的翻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译介的整体质量提升,译者的实践规范非常重要。

最后,魏教授与在场师生针对英文缩写词术语是否有必要汉译、外国人名汉译规范、中国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去”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文、图/虞一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