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波德莱尔的《告读者》” 专题讲座顺利举办-凯发娱乐平台

“读波德莱尔的《告读者》” 专题讲座顺利举办-凯发娱乐平台

“读波德莱尔的《告读者》” 专题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

10月2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法语系系友、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吴雅凌教授应邀在外文学院德贞楼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读波德莱尔的《告读者》”,法语系沈澍老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虚无坐席

讲座伊始,吴雅凌教授介绍了19世纪法语诗人波德莱尔的生平和时代,及其诗集的先后三种命名方案:莱斯波斯女子(les lesbiennes),灵薄狱(les limbes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并特别提到波德莱尔对但丁《神曲》中的灵薄狱概念的化用。接着,为了和大家一起初步感受波德莱尔的诗歌魅力,吴教授邀请在场的四位同学先后朗读了卷首诗《告读者》的法语版和中译版。

在场同学朗读《告读者》中文译本

赏析阶段,吴教授旁征博引,以诗为脉,上溯古代俄耳甫斯和赫耳墨斯秘教传统、柏拉图对话、维吉尔和但丁、近代思想家蒙田、帕斯卡和斯宾诺莎,下援尼采、福柯、沃格林、施特劳斯,由此将波德莱尔的诗歌放到西方思想史的纵轴上进行审视,在短暂的两小时内为在场师生带来了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西方诗与哲学的互动范例。

吴教授为在场师生介绍波德莱尔

吴教授提到,波德莱尔的《告读者》一诗形式传统,却内容大胆。一方面,诗人严格遵循亚历山大体诗格律,明显仿效十六十七世纪法语中les moralistes(道德作家,或风俗作家)的笔法;另一方面,其创作意境在彼时极具颠覆性,比如通过对大写的黑暗精灵的六次呼唤,破坏性地戏仿古代秘教仪式,逆转性地运用诗的炼金术等意象。为此,吴教授区分解释了moralisateur和moraliste两个概念,同样涉及对人世的洞悉,对道德的思考,前者强调道德训诫后者反思风俗和人的天性自然前者强调教导人之“应然”,而后者探究人之“本然”。本然与应然的断裂是古来有之的话题,在古希腊古典时期得到激烈论辩,也是西方历代古今之争不可绕过的主题。

吴教授还提及波德莱尔在现代性概念的生成过程中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角色。一方面,就书写形式而言,蒙田的《随笔》、帕斯卡的《思想录》均在某种程度上采取残篇式碎片化的编排灵活自由的书写方式,这种“不连续性”的书写风格影响了包括波德莱尔在内的现代后现代作家。就思想品质而言,波德莱尔在帕斯卡的宇宙论怀疑基础上进一步抹去认知秩序的区分底线,将断裂性带来的失序或道德真空定义为某种现代性的人的常态。

另一方面,福柯在回应康德的《何为启蒙》中重述现代性定义,直接引用了波德莱尔的例子。在《告读者》中,波德莱尔凭靠诗人的敏锐,召唤出了此后两百年经久不衰的名曰无聊(l’ennui)的“时代精灵”,堪称精准地预言了现代性的人的危机问题。事实上,这头神兽无法用单一的词语命名,汉语里的“无聊”难以传达它的全部含义,在整部诗集里它有诸多化名。归根到底,我们的灵魂中豢养着什么神兽?这是波德莱尔的问题,但这最早也是柏拉图的问题。重新关注柏拉图对话《斐德若》中的苏格拉底对相关问题的回应,或许有助于我们检讨在当下生活处境中的思与行。

分享结束后,沈澍老师再次感谢了吴教授精心准备的这次讲座内容,并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无聊”,树立积极的态度。讨论环节,来自法语系、英语系、西班牙语系、中文系的师生踊跃地分享了自己听完讲座后感受,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吴教授针对不同的问题与大家交换了自己的看法。讲座尾声,吴雅凌教授以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两句古训结语,与年轻的外文学子共勉。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落下帷幕。


吴教授回答同学提问


(图:沈澍/ 文:马佳雯/ 审校:沈澍)


网站地图